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 Vatican II Mariology and Women

從梵二到今日的聖母學 – 瑪利亞與女性

Post Vatican II Mariology and Women
宗座司鐸培育第九次錄影座談會
- 作者:蔡愛美修女 Sister Celia Chua, MIC
譯者:周佩玉 Chou Pei-Yi

簡介:

我們由命名開始一切事,為我們的經驗、地點和人物命名,運用那會觸發我們情緒、想像的字眼和詞彙、甚至象徵,期望這些會帶來一個發自內心的討論,最後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深入的共同理解,我們將提出一些大家詢問的問題,如:瑪利亞在我們今日神學中的位置?瑪利亞在今天亞洲 – 台灣的女性生活中居於甚麼位置?就像一位朝聖者在動身出發前,會先尋找正確的前進方式,以繼續他/她的旅程,我們正處在廣義的天主教信仰、尤其對瑪利亞的敬禮上的十字路口,我們就像許多朝聖者,停一下是為了看看四周、聆聽和學習如何面對未來。

身為在台灣三十多年的傳教修女,我願由衷地與大家分享我在聖母無原罪傳教修女會的聖召上、及在台灣輔大神學教聖母學的經驗上發掘的這些問題。

為了針對以上兩個問題,在此提出一些個人內心的體會,我們將採取三個步驟,首先是迅速瀏覽三份寫於在梵二大公會議之後,關於瑪利亞的教會文件,即:瑪利亞敬禮、救主之母和亞洲教會。其次我們將勾勒出瑪利亞與女性有關的重要圖像或象徵,最後我們會建議可能的神學上的選擇性。個人化關係(經驗)和個人與團體性的表達,及對於瑪利亞的摯愛與讚頌,都將匯聚出一個更完整的瑪利亞圖像。當人的頭與心碰觸到信仰、並使之成長時,瑪利亞的圖像就會開始在我們的生命中閃耀!

一. 三份教會文件:瑪利亞敬禮、救主之母和亞洲教會

1. 瑪利亞敬禮:當代女性的處境和轉變的地位影響了人們對瑪利亞的虔誠敬禮

教宗保祿六世的宗徒勸諭「瑪利亞敬禮」是出版於梵二大公會議召開十年之後,即1974年,這份文件開頭談到當代的聖母學,整合了梵二文獻中關於教會在現代世界的牧靈憲章所關懷的議題、和教會憲章所強調的合一精神,這點對於大公會議之後關於瑪利亞敬禮的討論有所貢獻,強調對瑪利亞的敬禮必須找到其來自基督的根源與效力,找到其在基督內完整的表達、並引導人在基督內、經由基督而歸向天父(1)。 對於瑪利亞的敬禮必須植根於救恩史中的重大主題,應該接受禮儀年關於慶節的規劃,應該在合一精神下謹慎敏感,尤其要以基督為中心,因時、地而置宜(2)。

教宗指出女性在當代社會的處境轉變,對瑪利亞的虔誠敬禮影響很大(3),今日的女性共同擔負家庭事務的責任,也有機會參與政治新局勢和公共事務,此外她們能夠進入各種職業領域、選擇職業,也有新的機會參與科學研究、和從事更高階的研究工作,使她們得以跳出居家環境的限制,在這些經驗的脈絡下,女性已經不再受到歷史上瑪利亞形象 – 如:只鼓勵柔順、謙遜和自我抹煞 - 的魔咒掌控。教宗保祿六世勸勉神學家慎重研究這些困難情況(4)。

在這裡十分強調瑪利亞的「主動、負責的同意」,尤其對那些在團體中參與決策的女性而言,意義更是重大(5),當教宗經由這文件強調:瑪利亞不但不是一位怯懦的女性,反而是一位歷經貧窮和磨難、流亡和放逐的信仰堅強的女性時,他給予女性一個「意外的驚喜」(6)!這帶給那些奮鬥爭取自身尊嚴、正義、釋放被壓迫者、協助有急需者和積極見證那份在人心中建立基督愛火的當代女性新希望(7)。

2. 救主之母:女性對於救恩史上瑪利亞的特殊中介角色質疑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救主之母通諭」是發表於至聖童貞瑪利亞領報節日,開始了1987年的聖母年,聖母年是為了慶祝至聖童貞瑪利亞誕生兩千年,也為了準備慶祝耶穌誕生兩千年(8),寫這道通諭的目地與瑪利亞敬禮的目地不同,前者比較偏重信理和激發熱忱,因此信理的反省是為了導向更新熱忱。

「救主之母通諭」採用了梵二大公會議之後仍有待討論的一些議題,我們看到大公會議中關於瑪利亞中介角色的說明,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妥協說法,而救主之母通諭卻強調「瑪利亞在基督奧蹟中單一與獨特的位置」、及其「在教會生活中主動、典範的臨在」。她的中介角色是在基督內的中介角色,她的中介角色是與她的母性相連,這使她有別於在所有其他受造界中的中介角色,最後她的中介角色是來自教會內在,而非來自擁抱全人類的教會之上(9)。

在教宗表達對合一的關切中,提到當基督信仰在一千年前就來到俄羅斯,在這個背景之下,這個深受東、西方崇奉的「瑪利亞 – 天主之母」Theotokos變成合一聯繫的標誌。他滿懷希望地祈求:瑪利亞的象徵和整個教會對她富饒的讚美,將促使教會能再度以東西方教會 - 「兩片肺」來呼吸的這一天早日來到(10)。

當教宗提到「女性自由和主動的牧靈職務」時,並沒有像教宗保祿六世那樣,針對女性在今日社會中已經轉變的經驗提出看法,而比較是視女性為有能力「自我付出愛、忍受巨痛、忠貞不渝、不辭辛勞地工作」的人(11),雖然這些字眼是刻意安排的,但我們仍然要問:這些圖像是否對奮力爭取人性地位的女性有幫助?有些女性對於瑪利亞享有中介角色的特權的這份信念質疑,因為這似乎在說:因她是一個純潔、被動的器皿,才被賦予這項特權。

3. 亞洲教會:瑪利亞 – 慈悲的母親、交談和共融的女性 – 是女性門徒的典範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1999年十一月訪問印度時,簽署了亞洲主教會議後期文件,對於亞洲主教會議的結論有重大影響,這是一份為期四年的教會反省與更新計畫的成果文件(從1996到1999年)。

亞洲主教會議室一個涉及許多層面的多面性事件、一個慶祝特殊恩寵的時刻、一個回憶基督信仰在亞洲的根源、一個熱切肯定耶穌基督是救主的時刻(12)。亞洲的地方教會代表齊集在羅馬,神長們透過會議尋找和分辨:在跨越新千禧年的門檻時(13),教會在亞洲的福傳使命的首要領域(13)。這次會議的主題經過激烈辯論才慎重選定「救主耶穌基督和他在亞洲愛與服務的福傳使命:好使人們得到更豐盛的生命」(若十10)。

這份文件的主體結構可見於簡介,其中擷取了主教會議過程中重要的觀點、表達教宗的感激和勉勵之情的一段結論、和對瑪利亞的結束祈禱文 – 亞洲之母(#50-51)。我們可以注意到只有在宗徒勸諭的結尾明顯提到瑪利亞,提到她如何在亞洲被崇奉為基督之母和所有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的母親,她被視為福傳之星和門徒的典範,然後教宗將亞洲福傳的使命挑戰交託於瑪利亞。

這份主教會議後期文件指出:瑪利亞的兩點特色,也是亞洲人一般深受吸引的特色,即:她是慈悲的母親、交談與共融的母親。慈悲是一項基督徒的美德,常出現在「亞洲教會」文件中(#11,12,20,45,51),亞洲人民是受苦的人民,而女性佔絕大多數,瑪利亞在教會愛與服務的福傳使命上,領導著女性福傳者將耶穌 – 這位特別眷顧亞洲貧窮和身處社會邊緣的人的治療者和修和者 - 的慈悲傳給人(#45)。

「亞洲教會」中最長一段(#24-49)把焦點放在:教會及她在廣大亞洲的福傳使命,當中浮現了四個主題:教會促進福傳使命的共融(#24-28)、交談(#29-31)、福傳使命的代表(#42-49)、瑪利亞是我們經由交談建立共融的典範。她在納匝肋與天使佳播交談(路一30-37),在前往Ain Karin探訪時,與依撒伯爾交談(路一42-43)。

她懷著奧妙的靜默,與正因她意外懷孕而處於內心黑暗的若瑟交談,瑪利亞的一生是與天主聖三、與每個時代的女性和男性持續的交談。

二. 對瑪利亞的熱心敬禮及其對今日女性生命的影響

照我們所看到的,梵二大公會議以後,近代天主教會傳統中的瑪利亞文件,對女性的影響,帶來解放、也帶來壓迫,從解放的幅度來看,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瑪利亞傳統已將女性的圖像置於救恩過程的中心位置。瑪利亞在救恩歷史上的明確角色,是積極的參與者、也是教會中卓越的成員,而不是被隔離在外,她的角色是置於信徒團體當中。這也啟發了女性在今日社會裡轉變中的圖像,無論在參與教會或社會的生命及福傳使命上,不再是傳統上母親和貞女的角色。

其次,瑪利亞圖像在天主教會的重要地位指向一個深刻的直覺,即:用來描述天主活動的圖像,如:創造、救贖和主持正義,皆無法恰當地表達神性,傾向於運用神的四種屬性,如:共救贖和中介,來描述瑪利亞,本身就是對於一味按照人性需求來想像天主的掌控和侷限的方式的一種批判,同樣的,女性也被期待活出瑪利亞的美德,即:順從、被動和有時似乎出於英雄主義思想和不切實際的自我莫煞,「救主之母」清楚地將瑪利亞定位在各個時代的社會、文化氣息中更為透明的基礎上。

宗座文件聲明:瑪利亞敬禮、救主之母和亞洲教會,都是關於採用大公會議後有待討論的一些議題,尤其是解放神學和女性神學,徹底挑戰我們重新研讀我們這時代瑪利亞的重要性。這些神學建議我們將焦點放在視瑪利亞為門徒,是一位亞洲人心目中慈悲的母親、一位交談與共融的女性。這是從那些有新的心靈洞見、尤其是那些為在不正義社會中受苦的窮人獻身的女性生命中的亞洲脈絡來看。

三. 尋找其他選擇性

無論象徵、信理和熱心的比喻,都是我們天主教會傳統在這條朝聖道路上的指標和引導,為使人更真實地回應我們身為天主子女邁向新天新地的召叫。若我們對於瑪利亞欠缺批判性的詮釋和認真的革新與反省,我們的瑪利亞敬禮,就無法經由教會文件和新的神學思想特別談論瑪利亞、或細述她近似神性的比喻、或英勇德行的屬性,而收到功效和有力的指導。如此無可避免,瑪利亞顯得與大多數女性的情況和實況有段距離,她被視為偉大的例外,更勝過是個充滿從天主白白領受的恩寵的典型。

建議一:認同瑪利亞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真實的人、一個與其他女性同胞領受共同名稱的女人,但她這個名稱遠勝過任何特權、獨特因素!

正當神學家想從當代對於聖經經文的詮釋中學習,找到其他選擇性,聖母學可能在其他已深深紮根於基督信仰意識的象徵中,找到新的涵義,例如:對於母性和童貞的新理解。當世界各地已普遍對於女性尊嚴有所覺醒時,人類歷史有必要為我們當代提出關於瑪利亞的一個有意義的看法,在今天是可能的,因為教會已經開始接受女性的神學貢獻,一如亞洲女性聖母學神學家Kathleen Coyle建議:除非瑪利亞能代表當代所有教會支派的底層,否則便無法成為女性的一個解放象徵、或整合的信仰旅程上的一個典範,「她代表在新天新地時,女性與男性、大自然與人類、受造界與天主整體的和好」(14)。

一位女性神學家Elizabeth Johnson建議:一個新的比喻正從這方面切入發展,它並不一定需要有歷史根據,這個新比喻充滿實際上已將瑪利亞放在可想像的範圍內,例如:目前她已經在女性禱文中被提及,這個禱文包含:未婚媽媽、難民婦女與孩童、寡婦和有兒子因共同犯罪而被處死的母親,甚至可懇求她成為我們信仰上的「姊妹」,讓女性從她身上找到真實的力量泉源。照這樣看,重新評估瑪利亞的象徵,並不是因為她有別於其他人類的榮耀特性,而是因為她本身是一位對生命和對她的天主努力不懈的真實女性,不僅在人類歷史上,我們與她緊密相連,甚至在與諸聖的共融上與她有更深的聯繫。

建議二:瑪利亞是一位聆聽並遵守天主的話的門徒

教會明認瑪利亞是教會典範指出:她是門徒,事實上她是門徒團體中第一位門徒、並且是傑出的門徒,正如聖經學者和神學家一致表示,在這當中蘊藏了不少許諾。在我們歷史的光照下,我們需保持謹慎,聆聽並遵守天主的話,是瑪利亞身為門徒的首要特色,但這點不該被詮釋為女性必須採取被動式的服從,而是應該闡明:當人聽到天主的話,便被召叫發出批判性的先知性聲音,而人若遵守天主的話,便自然會易於與教會外、甚至教會內壓迫人的威權發生衝突。從歷史上來看,沒有實例可證明瑪利亞 – 耶穌的母親 – 非常活躍地投入牧職,如:宣講或教導人、治癒病人、做主管、或領導一個團體,在耶穌整個公開生活當中,瑪利亞的確到處追隨著耶穌,見證他的死亡和復活,在聖神降臨時,她也與其他門徒一起祈禱。瑪利亞身為門徒的象徵需要這樣來詮釋:她可被視為門徒精神的個別體現。若在她的個人歷史和今日女性歷史之間,做一個大略的類比,差異就是被召叫在瑪利亞夢想不到的一個世界做門徒。

建議三:謝主曲的瑪利亞 – 正義的歌者與解放的宣報者,是一位貞女、也是一位母親。

各種的解放神學都是從瑪利亞這首謝主曲的幅度來談論她,路加團體發現這樣一個貼切瑪利亞的宣報曲,把焦點放在社會和政治的幅度,勝過母性與私人的幅度。在謝主曲中,瑪利亞在救恩工程中,與其說是個處於被動的婢女 – 一個與瑪利亞是門徒相反的圖像,不如說是一位主動的代表者。

瑪利亞的童貞與母性,與她這個圖像一起被重新評估,女性神學家認為瑪利亞是貞女的涵義深遠,因為從她個人中心湧流出力量(自主性),有一位女性象徵女性身份的獨立性、自由作抉擇(不一味認同男性)、能夠拒絕或接受關係,貞女是一位在她身上只為天主的人。

瑪利亞的母性可視為一位自由的被選者 – 顯示她那富於創意的女性表達的另一幅度。因此,她創造了與其他女性團結共濟的關係,最後我們可以看到,貞女與母親、自主性與給予生命,所強調的不只是身體或純粹獨立女性的價值,而是肯定女性可以兼顧家庭與事業、相互關係和自主性,亦即:身為母親和貞女。

結論:

梵二大公會議和一些大公會議後關於瑪利亞的訓導的教會文件,再度在聖經、教父文學、禮儀的革新、合一方面的討論和系統神學 – 最明顯的是在天主論、基督論、聖神學、教會學和末世論 - 的發展光照下匯聚重整,針對當前與未來的教會而發展的新聖母學,配合大公會議後發展各領域的進展,逐漸有了輪廓。社會上女性的自我觀念與自我定義、對自己本性、能力、角色、地位和與他人、大自然和與天主的關係,終於也有了轉變,這些都持續影響著人們對瑪利亞傳統的瞭解和評估。

瑪利亞傳統的未來與教會內女性的未來是息息相關的,一個在理論和實際上能包涵女性尊嚴的全面性的更新瑪利亞傳統,在教會內將是可行的。但願有朝一日,教會能成為一個會學習如何去愛、和接受幾世紀以來明顯或隱約居於附屬地位的忠貞不渝的女性的機構與團體。最後要說的是,要冒險的不只是在重整關於瑪利亞的神學傳統的方向,也是在尋找男性與女性、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合宜關係、我們共同人性的本質和一個在教會內得救的團體。大部分女性都沒有、也不會放棄瑪利亞,因為在瑪利亞身上,她們看到了一位洋溢信、望、愛的女性。


註解:

1. 保祿六世所發表的「瑪利亞敬禮」(1974年)的簡介

2. 瑪利亞敬禮的簡介

3. 瑪利亞敬禮 #24

4. 瑪利亞敬禮 #37-38

5. 瑪利亞敬禮 #37

6. 瑪利亞敬禮 #37

7. 瑪利亞敬禮 #37

8. 若望保祿二世所發表的「救主之母」(1987年),#48

9. 救主之母 #9

10. 救主之母 #34

11. 救主之母 #46

12. 若望保祿二世所發表的「亞洲教會」(1999年),#4

13. 亞洲教會 #18

14. Coyle, K, 所著「Mary in the Christian Tradition, The Tradition of Marian Symbols」第六章,第90頁,美國Twenty-Third出版社1996年發行。

15. Johnson, E所著「The Marian Tradition and the Reality of Women, Horizon on Catholic Feminist Theology」,第98頁,美國華盛頓Georgetown University出版社發行。

All About Mary includes a variety of content, much of which reflects the expertise, interpretations and opinions of the individual authors and not necessarily of the Marian Library or the University of Dayton. Please share feedback or suggestions with marianlibrary@udayton.edu.